
項目案例
關注行業新動態、把握全局新方向
最新動態
熱門案例
立體倉庫存儲容量不是固定值!這些因素直接決定 “能存多少”
2025-09-23
所屬分類:行業動態
在土地資源日益緊張、企業倉儲需求持續增長的背景下,立體倉庫憑借 “向高空要空間” 的核心優勢,成為提升存儲效率的重要選擇。然而,立體倉庫的貨物存儲容量并非固定不變的數值,它受倉庫空間規劃、設備特性、貨物參數及作業模式等多維度因素共同影響。只有精準把握這些關鍵變量,才能在 “提高存儲容量” 與 “作業效率優化” 之間找到平衡,充分發揮立體倉庫的價值。
一、空間規劃:容量的基礎框架
空間條件直接決定可利用上限,核心影響因素包括:
層高:傳統平庫層高≤5 米,僅 3-4 層貨架;立體倉庫層高 8-20 米可設 5-10 層貨架,容量為平庫 3-5 倍;超高倉(>20 米)容量可達平庫 8 倍,需匹配設備升降能力與建筑承重。
有效存儲面積:需扣除輔助功能區(暫存、分揀、通道等)。傳統貨架通道占比 30%-40%,四向穿梭車密集存儲通道占比降至 15%-20%,有效面積提升 20%-30%。
柱距與梁距:柱距過小易致空間碎片化,匹配貨架單元尺寸(如柱距 9 米可容 2 個 1.2 米貨位 + 1.8 米通道),可實現連續布局,減少浪費。
貨架布局:叉車通道需 3-4 米,存儲密度低;四向穿梭車巷道 1.2-1.5 米,容量提升 20%;密集貨架(駛入式)通道占比<10%,容量高但效率低,適合低周轉貨。
二、設備特性:容量的硬件支撐
設備結構決定貨位利用率與存儲上限:
貨架參數:貨架層數需同時匹配倉庫層高與設備升降能力;貨位尺寸需與貨物包裝尺寸適配,避免因尺寸不匹配導致空間浪費;單個貨位承重不同,適配的貨物重量也不同,承重更高的貨位可存儲更重貨物,提升單位貨位的重量容量。
搬運設備:堆垛機需獨立巷道,適合高周轉場景;四向穿梭車可跨巷道運行,通道數量減少,容量比堆垛機倉庫更高;AGV 需地面通道,存儲密度較低,更適合多品類、小批量貨物。
三、貨物參數:容量的底層依據
貨物特性直接影響單貨位存儲量:
包裝與單元化:標準托盤(1200×1000mm)可 1:1 匹配貨位,無浪費;異形包裝需定制貨位,密度降 30%-50%;散貨需料斗存儲,密度更低。
尺寸與堆疊:貨物尺寸與貨位不匹配易致空間浪費(如貨高<貨位高);可堆疊貨(箱裝食品)堆 2-3 層,容量增 1-2 倍;易碎品、異形件僅能單層存,容量減半。
重量與禁忌:貨物超重需分貨位存(如 1200kg 貨分 2 個 1000kg 貨位),容量減半;危險品、冷鏈貨需隔離存儲,密度低 20%-40%。
四、作業模式:容量與效率的平衡
作業需求需兼顧容量與效率:
周轉效率:低周轉貨(滯銷原料)用密集存儲,容量大但效率低;高周轉貨(電商爆款)用快速存取,容量低 10%-20% 但效率高 2-3 倍。
存取模式:托存取以托盤為單位存儲,容量較高;拆零存取需從托盤中拆分貨物,且需預留揀選操作空間,容量比整托存取低。
安全合規:需預留消防通道與設備運行緩沖空間,這些預留空間會使實際容量低于理論容量,但卻是保障倉庫安全運營的必要前提。
五、容量優化核心策略
空間端:選層高 8 米以上倉庫,用四向穿梭車密集布局,提升有效存儲區至 80% 以上。
設備端:定制適配貨位,用窄巷道設備,承重允許時增加堆疊層數。
貨物端:推動標準化包裝,異形重貨單獨設計貨位,按重量尺寸分類存儲。
作業端:按周轉效率分層存儲,平衡整托與拆零貨位比例,合規前提下優化安全間距。
立體倉庫容量是多因素協同結果,企業需從空間、設備、貨物、作業四維度綜合規劃,在容量、效率、安全間找平衡,讓立體倉庫成為降本提效的核心資產。
